摘要:必威西汉姆官网航空与旅游学院以“文旅融合+直播赋能”为核心,创新推动广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。学院依托专业优势,通过深化“文旅+职教”融合、创新“直播+文旅”模式、强化产教融合等举措,开发特色课程、共建研学基地、孵化文创产品,并通过直播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。项目实施以来,培养了大量非遗文旅人才。该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,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,为黄河流域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。
关键词:非遗活态传承;文旅融合;直播电商;职业教育;产教融合;黄河文化

一、实施背景
广饶县作为黄河三角洲文化重镇,拥有吕剧、齐笔制作技艺、老粗布纺织等1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,但传统非遗文化传播与产品销售面临双重困境。一方面,非遗技艺多依赖线下展览、节庆活动等传统形式传播,覆盖面窄且互动性不足,年轻群体认知度低;另一方面,非遗产品以手工艺品、食品为主,销售渠道单一,主要依赖旅游景点和集市,难以突破地域限制,导致市场规模有限,部分非遗工坊生存压力较大。
在此背景下,直播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业态,为非遗文化传播与产品转化提供了新路径。国家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”,山东省也出台政策鼓励“直播电商赋能传统产业”。必威西汉姆官网航空与旅游学院依托数字媒体、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,组织学生开展“直播宣传非遗文化+带货非遗产品”实践活动,旨在通过“互联网+非遗”模式,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直播运营、产品推广等技能,同时帮助非遗工坊拓宽销售渠道,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这一举措既是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实践,也是破解非遗传承“后继无人”与“市场脱节”难题的创新探索。
二、参与主体
主导单位:必威西汉姆官网航空与旅游学院
合作单位:广饶县文化和旅游局、广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非遗工坊及项目:
广饶齐笔制作技艺(省级非遗项目)
广饶肴驴肉制作技艺(省级非遗项目)
石村兵圣烧饼制作技艺(市级非遗项目)
石村小磨香油制作技艺(市级非遗项目)
高斗葫芦雕刻技艺(市级非遗项目)
传统葫芦雕刻技艺(市级非遗项目)
广饶圣城全驴宴制作技艺(市级非遗项目)
技术支持单位:抖音直播平台
核心团队:必威西汉姆官网航空与旅游学院
指导教师:李旺
参与学生(24级旅游管理专业):毕嘉祎;卜舒杰;蔡志超;陈玮彤;陈雨彤;崔慧;董浩;杜梦娇;付兴帅;黄伟华;李佳慧;刘文杰;宋婷婷;田梦珂;王夏天;韦翔宇;肖惠国;杨文宇;尹鸿燕
三、具体实施方法
(一)线下非遗产品展览与直播融合
第一,在必威西汉姆官网航空与旅游学院大厅举办“广饶非遗文化周”,设置齐笔、老粗布、兵圣烧饼等20余个非遗项目展位,展示传统技艺、手工艺品及特色美食;

第二,学生志愿者担任讲解员,向参观者介绍非遗历史背景、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;
第三,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组成直播团队,通过抖音平台对展览进行全程直播,实时展示展品细节、传承人互动及现场体验活动。直播中嵌入非遗产品购买链接,观众可通过“小黄车”直接下单,实现“线上引流+线下体验+即时消费”一体化。

(二)非遗项目实地调研与校企合作
深度调研
由航空与旅游学院院长韩广东、教师李旺带队,组织旅游管理学生赴广饶县12个非遗工坊(如齐笔工坊、大码头苇编基地)开展实地调研。通过访谈传承人、参与技艺体验、分析产品销售数据等方式,梳理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、文化价值及改进方向。最后,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大师工作坊,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。


(三)新媒体矩阵宣传与直播常态化
内容创作
学生团队制作非遗主题短视频,发布于抖音、微信朋友圈等平台,内容涵盖技艺展示(如吕剧脸谱绘制)、产品故事(如肴驴肉百年传承)、校园活动(如非遗手作体验课)。
设计“广饶非遗打卡地图”“非遗知识问答”等互动内容,提升用户参与度。
直播常态化运营
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抖音直播,由学生主播担任“非遗推荐官”,结合节日热点(如春节、端午节)策划专题直播,如“非遗里的中国年”。
直播中穿插非遗文化知识问答,答对者可获得非遗产品优惠券。
(四)非遗课程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
将非遗内容融入《旅游心理学》《旅游市场营销》等核心课程,新增“非遗旅游资源开发”“直播电商运营”等模块;除此之外,组织学生分组策划“非遗主题旅游线路”,结合调研成果设计包含非遗体验、文化讲解、直播带货的综合方案。
四、成果成效
1.非遗文化传播实现破圈效应
通过“直播+职教”模式,广饶非遗文化传播覆盖面显著扩大。学院组织的系列直播活动覆盖观众超5万人次,抖音话题#广饶非遗新young态#播放量明显提升,非遗文化相关搜索量同比得到增长。学生团队将齐笔制作、吕剧唱腔等传统技艺转化为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内容,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。非遗产品通过直播渠道进入校园超市等场景,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,形成“线上引流—线下消费”的良性循环。
2.学生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主力军
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、直播实践、课程学习,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,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。部分学生自发成立“非遗文化研习社”,策划校园非遗市集、文化沙龙等活动,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生活。在实践中,学生掌握了直播运营、文化讲解、产品设计等技能,形成“以传促学”的良好生态。
五、经验总结
案例成功的核心在于构建了“直播+职教”双轮驱动模式,通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直播电商的传播力结合,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化的双向赋能。具体而言,院校依托专业优势重构课程体系,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管理、数字媒体等专业教学,培养学生文化传播与产品开发能力;同时,通过校企协同开发“非遗+文旅”产品,借助直播场景化叙事,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,形成“教学—实践—转化”闭环。这一模式证明,职业教育可通过产教融合激活非遗资源,数字技术能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表达形式,为其他院校提供了“文化传承+技能培养+产业发展”的协同创新范式。
尽管项目取得显著成效,但仍存在两方面挑战:一是非遗产品的国际传播能力较弱,尚未形成跨文化叙事体系;二是部分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深度不足,缺乏系统性的数字资源库。未来需重点推进以下三点:
①国际合作。联合海外院校开发多语种非遗课程,通过航空服务专业留学生团队搭建国际传播网络;
②技术升级。引入AI生成技术对濒危技艺进行数字化建模,建立“非遗数字孪生”数据库;
③可持续机制。探索“政府+院校+企业”多方共投模式,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,保障项目长期运营。
六、推广应用
该案例推广适用范围广泛,在地域上,适用于非遗资源丰富但传播受限的地区,像黄河流域的众多县城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等地;在主体上,适合拥有旅游、数字媒体、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职业院校,以及非遗保护机构、文旅企业。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通过直播等形式进行非遗文化传播,开发“非遗+文创”“非遗+旅游”产品,以及将非遗项目融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。推广时要注意平衡文化本真性与商业开发,避免过度商业化,还要时刻关注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,及时更新技术以适应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