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圣孙武解疑
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黄河流域的齐鲁大地群星闪耀,圣人辈出,诞生于齐国乐安(今山东广饶县)的孙武就是其中之一。一部不朽之作《孙子兵法》让其获得兵圣的美名。
兵圣是对孙武极高的评价。圣是儒家语境里人修身所达到的一个层次。在儒家语境里,人分庸人、士人、君子、贤人、圣人五个层次,叫五仪。通俗点说,没有人生目标,没有价值观,整天浑浑噩噩,最后随随意意度过一生,这就是庸人。那什么是圣人?首先圣人是人,其次圣人是人修养达到的最高层次,修养到这个层次的人,体道合德、按照规律去做事,并且把这个规律在无声无息中告诉了我们,成为世人所遵循的规范和规则。简单说,为社会建立了规则的人就是圣人。孙武为兵圣,兵就是战争,为战争指出了原则、规律,并且接近于最真的那个真相,这就是他“兵圣”名号的由来。《孙子兵法》为何会流传至今,并且到现在还如此火爆?其主要原因就是此书不仅仅是一本兵书,还包含大量哲学思想。同时关于它的作者千百年来争议不断,笼罩在孙子身上的数个谜团,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解读。
1
孙武存在吗?是否和孙膑是一人?
孙武的身世是个谜。春秋时期颇具影响力的《春秋》《左传》对他均没有记载,而稍晚些的史书如《史记》等对他的记载也过于简约。
关于孙武,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是这样记载的:孙子武者,齐人也。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。阖闾曰:“子之十三篇,吾尽观之矣,可以小试勒兵乎?”对曰:“可。”阖闾曰:“可试以妇人乎?”曰:“可。”……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,卒以为将。西破强楚,入郢,北威齐晋,显名诸侯,孙子与有力焉。孙武既死,后百余岁有孙膑。膑生阿、鄄之间,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。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。…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,世传其兵法。
这篇关于孙武最早的传记,提供的信息却非常简略。《孙子吴起列传》的“孙子”包括孙武、孙膑两代齐国人,但孙膑的事情详细,而孙武的事情简略。这篇传记大概只说一件事,就是孙武因《兵法》十三篇为吴王阖闾接见,然后为吴王练兵,杀死不听令的两个宠妃。最后吴王让孙武担任将军,之后阖闾“西破强楚”、吴王夫差“北威齐晋”,孙武都有参与的功劳。而孙膑则是孙武的后人。
在我国古代,“子”是对人的尊称,就像孔子、孟子、墨子等等,“孙子”同样如此。在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中,这个“孙子”既指孙武,也指孙膑,这就是很多人把孙武和孙膑弄混的一个主要原因。不过,孙武其人的真实性,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受到怀疑。过去,很多人曾对《孙子兵法》是否是孙武所著存有疑问。但是,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古墓中,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《孙子兵法》和《孙膑兵法》,这才最终证明了《孙子兵法》的著作人是孙武。
2
孙武故里今何在?
“名人故里之争”,一直是史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,也是近年来由旅游开发引发的热点话题。孙武建功立业在吴国,但是孙武第一故乡究竟是哪里呢?
“又有出自妫姓,齐田完字敬仲,四世孙桓子无宇;无宇二子:恒、书;书字子占,齐大夫,伐莒有功,景公赐姓孙氏,食采于乐安;生凭,字起宗,齐卿;凭生武,字长卿,以田、鲍四族谋为乱,奔吴,为将军,三子:驰、明、敌;明食采于富春,自是世为富春人,明生膑;膑生胜,字国辅,秦将……”
这段关于孙武出身的描述出自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,经常被有关学者作为论证其身世、身份、籍贯的证据。
孙武的祖先陈完本是陈国的后裔,公元前672年,因一次政变到齐国避难,得到齐桓公器重,受赐田地。他为了博得齐桓公的信任,遂将陈姓隐去,换成田姓。陈完变成了田完。
田完在自己的封地上,发奋图强,收买人心,减轻赋税,租米时,用大斗借给佃农,小斗收还的办法,向公室争夺劳动力。民心所向,民众纷纷投入田氏家族的封地。这些劳动力,到了战时就成了兵力。田氏在齐国逐渐稳定繁衍发展兴盛起来。齐景公时(公元前547~491年)晋国和燕国联合侵入齐国的西北边境东阿、甄陶、德州、沧州一带,景公听从了名相晏婴的推荐,起用了田氏旁支穰苴为将军收复了失地,穰苴是有名的治军严整、作战有方的军事家。后世以他的名义,编集了《司马穰苴兵法》。
田氏从此掌握了齐国的兵权,不久齐国的属国莒国(今山东莒县)谋乱,田氏族人田书(字子占)出兵讨伐莒国, 稳定齐国局势。为此,齐景公对田书赐姓孙氏,并且封其为齐大夫,将乐安(今山东广饶)嘉奖给他,作为封地,以示厚禄。
田书改为孙姓后,家中得了第一个孙子,因为用“武”,田家才受到齐景公的赏赐,成为富贵家族。止戈为武,只有“武”才能安邦,只有“武”才能自立、自强,因此田书将齐景公赐姓孙氏出生的孩子,取名为“武”。
1956年,第一次文物普查时,发现在广饶县城北的草桥村,有一古城遗址,称“草桥遗址”。1980年复查,又发现该村西南有残存古城墙与护城河遗迹一段。对乐安故城,明《乐安县志》亦有详载。1991年月2月,国家文物局,中科院考古研究所,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,北京市文物局,中国地理历史研究所,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、学者,云集广饶,对草桥遗址进一步钻探发掘。结合出土文物、考古发掘结果和实地勘察野外,对照《四库全书》、《汉书地理志》等史书记载和地图标示证明,该遗址就是先秦乐安故城遗址!自此,终于揭开先秦乐安在今何处的千古之谜。
关于孙武故里,根据海内外学术专家的研究及孙武后裔的认可,确定广饶是孙武的故乡。“广饶说”在新编的《山东历史》、《辞海》等资料文献中都有所体现,从广饶挖掘出的一系列古墓石碑上的记载也可以确定“孙子故里”广饶说的正确性。目前越来越多的史学界、军事界学者认同“广饶说”。
3
孙武为何要从齐国前往吴国?
本为齐国贵族出身的孙武,为何不选择效忠齐国,而选择为吴国效力呢?
齐景公在位早期,齐国的政治局势极为混乱,各大贵族之间互相争斗不止,而当时田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。虽说从结果来看,田氏成为了内乱的绝对受益者,但就当时的形势而言,谁又敢保证田氏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?
齐景公见到田氏势力越来越大,也是越来越担忧。在鲍氏、高氏、栾氏三大家族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后,齐景公本想削弱田氏势力,于是就将田穰苴给辞退了,《史记》云“景公退穰苴,苴发疾而死”。 栾、高两氏见有机可乘,又加紧迫害田氏族人,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么奋起一搏,要么悄然隐退。作为孙氏年轻一辈中最杰出的人才,孙武不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作为一位受教于名师、习练于疆场的兵家来说,最好的归宿还是战场。孙武之所以选择吴国,是因为他发现吴国其实更适合自己军事思想的实践。
早年吴国被中原列国称为蛮夷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吴国受周朝制度的影响较小,也正因此,吴国成为了列国之中最早推行郡县制的诸侯国之一,吴王的政令可以直接下沉百姓,因而集权程度较高。也就是说,郡县制下“君主—百姓”的管理模式,无疑比采邑制下的“君主—卿大夫—百姓”更符合孙武的军事思想。此时的吴国在接受晋国的扶持后,一改断发文身、野蛮落后的面貌,军事力量大幅提升,成为孙武心中渴望一展身手的理想舞台。
4
孙武在何时何地写就的兵书?
历史上,《孙子兵法》成于何时何处一直是个悬念。有的人认为吴县西部穹窿山为当年孙武的隐居处和《孙子兵法》的诞生地。其实不然。
孙武的时代文字是很少的,不像我们今天还能查、去搜。在春秋战国时代,知识是非常珍贵的,尤其是兵法知识,绝非普通人能够接触,孙武能够写下《孙子兵法》,必然了解列国争霸的战例,也必然阅读了大量兵书,由此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与分析现实军事案例的基础上写下《孙子兵法》。因此,孙武家族等级必然比较高,或曾经比较高,如此才可以接触到各种兵书,了解发生过的军事案例。
根据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记载,田氏人才济济,军事人才辈出,其中有两位非常有名:一是孙武祖父田书,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,齐景公赐姓孙氏,因此又叫孙书;二是更厉害的军事奇才叫田穰苴,又称司马穰苴,是继姜子牙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大军事家,曾率齐军击退晋、燕入侵之军,因功被封为大司马,后被唐朝尊为武庙十哲,他写的一本书叫《司马穰苴兵法》,入选武经七书。可见,孙武、孙膑超时代的军事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完全是自己想出来的,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。
可以想象,孙武生活在一个军事官宦之家,孙武很小就有条件接触到军事方面的资料,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家人请教,这种家庭、家学,就为孙武提供了无声无言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支持,家庭环境为孙武的成长提供了基础,为《孙子兵法》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资源。
来源:广饶党史党志(微信公众号)